斜视或隐斜:
1964年Donders提出调节与辐辏功能比间的比率异常可以产生眼位分离,该理论常用来解释各种屈光不正所致的调节性斜视。
1、当患者轻度远视时,患者并没有配戴眼镜,患者看远看近都需要调节,调节性集合增加导致集合增加,患者容易出现内斜或内隐斜。
2、当患者高度远视时,患者的调节代偿不了, 患者放弃调节从而调节性集合下降,患者集合经常处于放松的状态,患者容易出现外斜或外隐斜。
3、当患者轻中度近视时,患者注视近处的时候不用调节或者调节参与不够,从而调节性集合下降,患者容易出现外斜或外隐斜。
4、当患者出现高度近视时,患者看远看近都不清楚,看近的时候患者放弃调节,从而调节性集合下降,患者容易出现外斜或外隐斜。
一、静力性障碍眼球位置异常,如颅骨和眼眶发育不对称或眼球本身形状异常等,导致肌肉牵引力异常,集合发射困难,属肌肉性的较重。中胚叶发育分离不充分,附着点、肌力不足等,常为隐斜常见的原因。较大的异常多不能代偿,严重的异常缺如将引起先天性非共同性斜视。
二、神经性因素:
双眼视在形成过程中,很不稳定,表现脆弱,外界因素的刺激和患儿本身体质下降,都可能阻碍和破坏双眼视的建立。例如,摔伤、惊吓、高热等。许多斜视儿童,常发病于体质不佳时期如荨麻疹等,有的儿童其斜视是因为模仿别人引起父母对他的注意等精神因素而产生的。但也应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先已存在的双眼反射负担过重的情况,因而在神经系统有较大的波动时,使已经形成但不够固定的反射遭到破坏。所以可以考虑这种情况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斜视的唯一原因。
亮目工程对斜视,大多都在复健训练中自然改善眼球正位,只有一少部分斜视才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斜视是多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