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像训练(afterimage therapy)与视力复健对比:
介绍;
20世纪40年代,Bangerter利用视觉后像的原理设计出后像训练疗法,用以解除黄斑抑制,主动将斜视性弱视眼的旁中心注视变为中心注视,从而提高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眼的视力。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视觉后像的基本原理。它是一种视觉生理现象,眼睛在视觉刺激停止后的感觉形象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保留一短暂时间。这种在视觉刺激停止后所残留的感觉形象称为视觉后像。
经典的“视觉后像”案例是“看灯泡”:当你盯着发光的灯泡看几秒钟,然后闭眼,可以感觉到灯泡还在眼前亮着,这是正后像;再把目光移到白墙,可以在白墙上看到一个黑色灯的影像,这是负后像。视觉后像分为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其发生时由于视觉细胞兴奋留下痕迹的作用。正后像的感觉形象与原视觉刺激性质相同,最常见的应用是我们看的电视、电影,图片以一定的帧数播放,正后像的视觉残留使我们产生错觉,认为画面是连统的:而负后像的感觉形象与原视觉刺激性质相反,如光亮部分变为黑暗部分,黑暗部分变为光亮部分。
Bangerter应用强光炫耀黄斑以外的30°范围的视网膜(包括旁中心注视点),使之产生抑制,同时用黑色圆斑遮挡黄斑使之不受到强光的炫耀,之后关闭强光,在暗室环境中会看到视觉负后像,视野中出现一个亮度比周围亮的白斑,打开室内闪烁灯以加强视觉负后像,此后进行相应的视觉目标训练提高弱视眼的黄斑功能,使旁中心注视转为中心注视。
后来 Cupper又对此法加以改良,他把直接检眼镜改造为可以发射强光,命名为后像镜(euthyscope),用以产生视觉后像。后像镜后来在临床上广为使用,所以后像疗法也称为 Cupper 法。
后像训练适用于年龄较大可以配合,初始视力差、经过其他疗法无效的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患者。
上述方法:是很早的传统训练方法,主要的刺激黄斑,提高中心凹注视能力,用一明一暗的方法刺激训练,方法枯燥孩子不易配合,效果不明显。
*视力复健科学,针对上述案例,用补光训练,刺激黄斑与视网膜周边,结合眼球转动训练,促进6条眼外肌平衡运动,激活神经传导,提高视网膜光合作用,改善视觉提升视力促使眼球归正位,完善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