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斜视发生的频率:
在双眼视功能稳定之前,外斜的发生频率是变化的,外斜视的频率反映了患者对双眼的控制能力。若患者的外斜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注视距离都表现出恒定性,则提示双眼感觉融像缺失或异常。但斜视频率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通常通过家长的描述来进行判断,较为主观。
(二)外斜度数
外斜视的度数对医生选择治疗方式有重要意义。对于外斜视度数较小,在 25~ 以下的患者通常可选择双眼视功能训练的方法,但更大度数的外斜视常需要手术治疗。通常恒定性外斜视的度数常大于 30*~40*,但也有部分中到大度数的外斜视表现为间歇性。微小和小度数的外斜视少见,通常是因为以前的手术史和其他一些特殊的原因,如:相关的病理性因素、弱视、垂直斜视或相关的屈光参差等。所以当小角度的恒定性外斜视存在时,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因学检查,特别关注眼部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反之,间歇性外斜视常表现出比较小的度数。斜视的频率也常和斜视的度数成正相关,斜视度数越大,外斜视出现的频率也越高。
(三)发病年龄
目前发现,在婴儿期发生的外斜视,其对双眼视功能的破坏程度远远小于先天性内斜视,即使一些先天性的大度数的外斜视也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拥有双眼视功能。学龄前期的患儿在物理训练时较为棘手,因为很难选择合适的训练仪器。外斜视患者早期的集合反应训练常常会引起眼部不适,因此一些年幼的患儿不愿主动尝试集合。一些大角度外斜视患者常在 40 岁左右出现老花时才关注外斜问题,因为老花的一些症状常和外斜视混合。对于这类患者,只要确定眼部的不适是由集合不足(而非调节)引起的,依然可以通过斜视训练获得良好的双眼视功能。
视力复健科学:根据上述不同的症状与发因,通过眼球生理复健训练,绝大部分都能改善归正眼位(必须全面视觉检查分析,查清原因匹配训练)。极少部分是眼球与眼外肌发育不良或畸形造成顽固性斜视,这类患者影响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