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复健科学:
视觉信号在大脑中被重组、扭曲全过程!
如果从事视觉神经生物学研究久一点,就会发现:愈是深入进去,就要面临愈发抽象的现象。
例如,我们的眼睛日常看到的画面,似乎是一个平面(其实准确来说是一个球面,球心在眼睛这里)。这个平面基本符合欧几里得几何学,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均匀的。
但是,在大脑内部,我们眼前的视野是如何表征的呢?换句话说,假设我们可以打开人的大脑,直接观察和视觉相关的脑区活动,我们眼前的世界在大脑里的投影,长什么样子?
这里就要提及一个专业术语:视网膜拓扑投射图。
简单来说,视网膜拓扑投射图就是指:视野在特定大脑区域里被扭曲成的样子。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近似把视野空间当作一个平面图像,同时也把视网膜接受的视觉信号,看成是视野的投影(由于光线经过了“晶状体”这个凸透镜,视网膜图像是视野图像的翻转)。
视网膜上的平面图像,在逐级上传到大脑的过程中,会经历多次扭曲和重组。我们接下来一个一个说:
一、 视交叉“拆分”视野
如果你还记得上一篇文章(视觉信号如何传入大脑?)里所讲的“视交叉”的作用,那么你就知道,视觉信息经过视交叉以后,每侧大脑都只获得了半侧视野的信息。因此视网膜图像到达视交叉之后,就被“砍掉”了一半,只剩下左侧或右侧的半张图像(见上图)。
二、外侧膝状体“重组”视野
经过视交叉削减后的半张视网膜图像,到达外侧膝状体之后,会被用一种神奇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
外侧膝状体很有意思,它是分层的结构,每一层的细胞都有不同的作用。人的外侧膝状体分为六层,从下到上分别命名为第1、2、3、4、5、6层。外侧膝状体的神奇之处在于:
同侧眼睛发来的信号,由2、3、5层细胞接收;对侧眼睛发来的信号,由1、4、6层细胞接收。
换句话说,如果我用一个电极,从上往下扎下去,按照顺序,我会先记录到对侧眼传来的信号,然后是同侧眼,然后又是对侧眼、同侧眼、同侧眼、对侧眼。
这里大家要记住,不论是对侧眼还是同侧眼,传来的都只是对侧视野的图像。这里容易搞混,需要多多体会一下。
接下来还有更神奇的:
外侧膝状体的每一层,都与对侧视野相应的半个视网膜之间,形成了对应的视网膜投射图。换句话说,视网膜图像上相邻的点,在外侧膝状体里形成的图像上,依然是相邻的。当一根电极从外侧膝状体的某一层穿到另一层时,记录到的信号对应的视野位置基本不变,但是来源却从一只眼变成了另一只眼。
不过,外侧膝状体的形状比较扭曲,所以虽然视网膜图像和外膝体图像上的点是空间位置一一对应的,但是图像整体发生了扭曲变形。所以,科学家们在这种投射关系的名称里加入了两个字——“拓扑”( tuò pū)
1.涉及从严格定量测量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之间的关系的。 2.在同胚下不变性质的或在包含于同胚下不变性质的。
所谓拓扑,就是指: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
如此一来,想必你能理解上面提到的“视网膜拓扑投射图”的意思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正式看一看:我们看到的世界,在大脑里被扭曲成什么样子?
视野在大脑内部的样子
图中,左侧是视野范围(坐标使用“视角”,单位是“度”),颜色表示不同视野区域在外侧膝状体中的对应位置。这样,视野在外膝体中被扭曲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视网膜拓扑投射图是初级视觉脑区的非常基本的性质,它说明:在比较初级的视觉信息处理阶段,大脑是很在意视野里每一个点的具体位置的。
而且,从上面的两张图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规律:越靠近视野中央的位置,视觉系统分配了越多的资源(脑区面积)。
这是一个严重“贫富不均”的设定,就好比一个位于权力中央的人,获得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权力边缘人群的资源。但这种结构,能够极大提升视觉系统处理中央视野信息的能力和效率,再配合高速的眼动和有效的“脑补”,就可以很好地完成“用视觉认识世界”的基本任务。
其实“视觉系统的策略”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我在以后会专门撰文来讲解。
言归正传。视网膜拓扑投射图在科学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用途,那就是:只要知道物体出现在视野的哪个位置,就能大致计算出它激活了哪个位置的脑区。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在特定位置的脑区记录到了神经细胞激活,就能反推回去,判断物体在视野中的位置。甚至还可以建立起外侧膝状体和初级视觉皮层之间的图像对应关系。
例如研究者巧妙设计了实验,从茫茫大海一般的神经细胞群体中,找到了外侧膝状体某个特定细胞直接连接到的初级视觉皮层细胞。他们的做法是:首先通过学界经典方法,在实验动物的外侧膝状体扎入一根电极,找到其中某个细胞负责的视野区域,然后查阅文献,找到负责同一视野区域的皮层细胞所在位置,在该处扎入另一个电极。同时记录两根电极的信号,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找到确切的配对细胞。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假设我们可以打开人的大脑,直接观察和视觉相关的脑区活动,我们眼前的世界在大脑里的投影,长什么样子?
总结:视网膜拓扑投射(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