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远近视力的关系
远、近视力的含义是一样的,所应用的远近视力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也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标准检查距离不同。远视力为5米,无调节;近视力为30厘米,有调节。所以一只眼的远视力及近视力在理论上是相等的,一般认为,低视力患者近视力达到0.6时,阅读一般的书刊时就没多大困难了,所以从低视力患者的阅读能力来讲,可以把0.6作为近视力标准。现以常用的“标准近视力表”(如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0.6视标这行标出的距离是50cm,可以说是设计距离,即正常视力者在50cm处能看清标有0.6的视标,近视力值应是1.0。如果此患者在25cm才看清0.6的视标,说明此眼视力是正常眼的1/2(1.0x25/50=1.0x1/2),即0.5 0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屈光不正或某些眼病所致是有一定差别的。
实际差别:
近视力优于远视力:多见于远视、不规则散光、角膜周边混浊、晶状体赤道部混浊、眼球震颤。
远视力优于近视力:多见于角膜中央部混浊、晶状体中央混浊、中心有相对暗点。
2.远视力与阅读眼镜屈光度数及阅读距离的关系。
(1)低视力患者远视力(矫正后)在0.05~0.3如果我们能够计算出近视力0.5或0.6的系数,以及患者远视力的倒数,便能计算出其阅读书报、杂志所需的屈光度数及阅读距离,这对为低视力患者配戴近用眼镜助视器有一定参考价值。
设远视力倒数为RV:如远视力为0.5则其倒数(RV)为2,同理远视力为0.2其倒数(RV)为5.......
根据RV来求出读近视力表1.0或0.6等所需的屈光度数。例如:患者的远视力为0.5,求其读近时,视力达到1.0时所需要多少屈光度?
(2)根据上述远近视力的含义原理,因为在正常眼远视力为1.0就在30cm处看到近视力
表上的标有1.0这行。远视力0.5是正常视力的1/2,其倒数RV=2,故该患者在正常标准检查距离30CM的1/2即15 cm处看清近视力表的1.0视标,15 cm处所需的屈光度数可从D=l/F公式求出。100/15=+6.66D(假设无调节力),即该患者需加+6.66D的近用助视器即能看清1.0。
(3)将这计算用下列公式来表达:
公式:N=RV
N——近视力,RV——远视力的倒数,求某眼看近所需的屈光度数:
根据D=1/F
D:屈光度 F:调节力
推导出看近时所需屈光度数=RV X系数
N=RV=100/( 30//N)=3.3ND
例如 某患者远视力为0.1,求看清近视力表1.0这行视标所需的屈光度数:即3.3x10=33D。看清1.0需要+33D,此处3.3为看清1.0的“系数”。 RV×系数=该患者看清1.0所需的屈光度数。
确切说,+33D的含义是:当患者的远视力为0.1时,看近想达到1.0需要戴+33D的近用眼镜助视器。
(二)关于视力检查的评估
视力在眼科中是个永恒的话题,视力体现了视觉系统的分辨能力,筛查确定是否为低视力患者,首选的最有用的指标之一是视力检查,因而被普遍应用为评估指标。
(1)在实践中所有的视力表都是挂在墙上的印刷品(包括装在灯箱内的视力表),用来检查低视力患者,可随意改变检查距离,以求得较为准确的视力。但大多医生、护士或有关工作人员不常用(不会用),所以推荐低视力表或标准对数视力表以便做变距检查测出其真实的视力。
(2)检查近视力多用上述的近用视力表,使用阅读卡片(视力表),如中文logMAR或汉字阅读视力表测定近视力的方法可以说是阅读视力。但阅读视力并不等于近视力。因为阅读是包括对读物的理解力、熟悉程度以及总体感知过程的影响,可能引出比实际视力更佳的视力。所以阅读卡片要选用单个字或无关联的词语。
(3)在评价低视力患者的残余视力时,远、近视力通常要多次检查,但不宜在同一时间内连续反复检查同一只患眼。可以在低视力检查的不同阶段测得患者的裸眼视力、助视器视力以及最佳的矫正远、近视力。
屈光矫正与视力检查,必须结合眼球生理发育,必须融入眼球的各个屈光元件,在屈光成像上与眼球肌组织运动是否协调,在视觉反馈神经支配下要分析影响视力的发因,更要结合眼球生理解剖学。视力检查不是单一的仪器检查,而是一整套的眼球生理动态检查,这也是临床实践应用的视力检查方法,这才能评估眼球体表与影响视力的眼球内因。
赵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