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如何发育的?
一 、从出生开始,人的眼睛是如何发育的?
出生时,人的眼睛尚处于未发育成熟的阶段,仍需要后天的不断完善。出生时眼睛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由小向大增长,眼屈光度数从远视逐渐趋向于正视(既不远视也不近视的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正式化”)。
二 、眼睛的生长发育有两个主要阶段:
(1)快速发育的婴儿期(从出生到3岁)
新生儿眼球的前后长度平均为16毫米,出生后第一年生长最快,之后至三岁时眼轴长度(指眼球从前到后的长度)增加约5毫米(眼球发育70%),远视度数明显降低。
(2)缓慢增长的青少年期(从3岁至成年)
眼球的缓慢增长阶段,正常情况下此期持续约10年或更长。在这一时间段,眼轴长度仅增加了约1毫米,屈光状态继续向着正视方向发展。
15~16岁时,眼球大小基本如成人:男性为(24.00±0.52)毫米左右,女性为(23.33±1.15)毫米左右,之后增长甚微。
我国开展的“儿童眼病研究”调查发现,小学生与初中生的眼轴长度随着年级的变化:
小学时期眼轴长度的增长相对较快,初中时期眼轴长度的增长相对缓慢。如果不考虑眼部的其他结构(角膜和晶状体)影响,眼轴增长过多过快的直接结果是近视。
一般认为,眼轴长度每增加1毫米,眼睛的度数会朝着近视的方向进展200-300度。人眼的视力也是逐渐提高的,并不是一出生视力就达到5.0(即1.0)。视力的发育,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视网膜的发育,另一个方面是屈光系统的发育。
家长在判断孩子视力是否正常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素。
家长可简单记忆为:
正常视力标准大约为年龄乘以0.2(在6岁之前)具备1.2视力。如果孩子视力低于这个标准,建议到专业眼视光中心或眼科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三、综上所述:
宝宝在出生以后,眼睛仍然处于发育状态。新生儿眼球是不如成人的眼球圆,前后径12.5-15.8mm,与成人相比较是短眼,但是角膜相对较大,直径在10mm。眼睛外直肌附着点很靠近角膜方向,葡萄膜和虹膜色素相对较少,瞳孔也比较小,不能完全开大,晶状体较成人向前突出,所以前房相对浅。
在出生后第一年,眼球生长非常快,逐渐形成球形,之后生长逐渐迟缓。在出生后的前几年,眼睛的前部分,即角膜和眼外肌附着点,生长较快,第二年角膜就可以达到成人的大小。眼底视神经髓鞘在出生后的三周以内生长完全,黄斑中心凹是在出生后的四个月以内发育完全,晶状体置在第一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后逐渐变为扁平。眼球是一个逐渐发育过程,视力上也是从远视眼逐渐向正视眼转化。
四、思考分析:
人的眼睛在发育过程中,角膜及前房的屈光作用变化不大。其中具有可变性的,直接影响屈光状态的是眼球轴长(即眼球前后径)。正常人或正视眼的眼轴长约24.0mm,新生儿眼轴长平均约为16.0mm,近8岁时可达正常成年人的水平。
幼时眼球的发育是从小到大,约7岁后主要是眼球后半部的变化。通常认为,眼光学系统的成熟度会快于眼球的发育。
根据屈光普查结果,一般认为儿童较为理性的眼屈光范围最好为:3-7岁为远视250度(+2.50D)-远视150度(+1.50D)。因此,可根据此范围分析屈光状态,并供预测未来有无近视眼的可能性的参考和预判。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屈光度逐渐下降,向正视方向发展。通常,眼球发育过程结束在20-25岁(左、右眼,与人体生长发育停止期相一致)。
生长快速期(10-16岁)是近视眼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3-7岁儿童原先即使是低度远视眼(远视储备低),日后亦有发生近视眼的可能。而儿童过早为正视眼或接近正视眼,亦并非为正常屈光状态,实际上已属近视眼范围。
五、总结:
孩子眼球发育阶段性(眼轴增长),影响眼屈光进程的改变(远视-正视-近视)。近视化即指屈光向近视方向发展的过程,每年近视屈光的增长(近视防控从小抓起)。
因此我们根据眼球生理检查与眼屈光检测,评估孩子以后屈光的进程发展,预判孩子未来近视发生的年龄阶段。孩子4-6岁屈光检测是预防孩子近视低龄化,这对干预近视防控低龄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