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神经系统
一、眼神经:
为感觉神经,主要支配眼球、泪腺、结膜、鼻黏膜及额鼻部皮肤的感觉,为三叉神经中最细者,由半月节起往前沿海绵窦外侧在动眼、滑车二神经下方,经眶上裂入眶,分支有泪腺神经分布于泪腺及结合膜;额神经分布于额及颅顶前部皮肤;鼻睫神经分布于鼻翼、鼻尖部的皮肤。睫状节,位于眶尖、眼动脉外侧,分长根、短根及交感根等三根,分别与鼻睫神经、动眼神经、海绵窦交感丛相连。
二、形态学结构
眼神经是三叉神经的分支,为感觉神经。起自三叉神经节,穿海绵窦外侧壁前行,至眶上裂附近分为泪腺神经、额神经和鼻睫神经,经眶上裂入眶,分支布于眼球、泪腺、结膜、鼻腔粘膜。其中额神经分成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且分别经眶内角和眶上切迹(孔)穿出,分布于鼻背及眼裂以上额顶部皮肤。眼神经穿过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在眶内又分为3支:泪腺神经、额神经和鼻睫神经。眼神经如受损害,则其所支配区的感觉发生障碍。
三、相关异常
1、动眼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四叠体上丘水平的导水管周围腹侧灰质中,由核发生的纤维向腹侧穿过,在大脑脚的内侧方,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离开脑干,行走于海绵窦外上角,经眶上裂分为两支进入眼眶,上支供应提上睑肌和上直肌,下支供应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所以动眼神经麻痹时可出现:
上睑下垂、眼球外斜、瞳孔扩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因眼睑下垂,故复视被掩盖。患眼外斜是因内直肌瘫痪、外直肌失去拮抗,患者不能使眼球向上、向下、向内运动。瞳孔扩大是因缩瞳纤维麻痹所致。
2、病理性:
多见于肿瘤、损伤、严重感染等原因所致。病因包括动脉瘤,尤其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为最常见,其他如肿瘤压迫、外伤、感染、糖尿病等均可引起。
3、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
又称眼肌麻痹性偏头痛(ophthalmoplegicmigraine)、周期性动眼神经病。为动眼神经支配的眼内、外肌交替麻痹及痉挛所出现的临床特殊症状。以偏头痛先兆发病的动眼神经麻痹周期性间隔出现,瞳孔交替收缩与开大。
按其特点分为偏头痛期、麻痹期、间歇期。麻痹期(相)可持续1~3分钟;痉挛期(相)为1/2~11/2分钟,任何时期(相)瞳孔都无光反应。在痉挛期眼睑无瞬目运动。周期性变化在睡眠时仍出现,唯周期变慢,幅度变小。
综上所述(病理除外):
动眼神经麻痹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其他管理眼动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受损后,除外直肌、上斜肌以外,同侧的其他眼肌都瘫痪,眼睑下垂,眼球呈外下斜视,眼球不能向内、上、下方运动,以及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又因睫状肌的瘫痪引起晶体的调节障碍,以致近视模糊。因此,上述症状会发生眼外肌支配眼球运动失常,易发生各类斜视并伴有视力底下或异常(弱视)。
总结:
通常人体的眼部有视神经分布,眼睛周围还有动眼神经等神经,它们共同协作可以帮助实现眼睛的功能。
1、视神经:视神经是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它的主要功能是传导视觉冲动,通常对的其检查包括视力、色觉、视野和眼底检查等。
2、动眼神经:动眼神经为运动性脑神经,可支配眼肌运动,并参与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当动眼神经受到损伤会导致瞳孔出现放大或缩小、眼周肌肉麻痹等症状发生。
如果,“眼睛的神经系统异常或受损都会影响大脑区域功能障碍或神经支配失调,发生不同的眼球症状,眼震、眼斜、眼调节失调(眼睑,睫状体、房水增生排泄)、视神经传导受阻、视网膜光合作用与瞳孔对光的反射异常等一些眼神经功能障碍”。
生理视力复健:眼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眼睛是大脑直属器官。视网膜,又称外周脑,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视网膜是视神经末梢,而视神经是脑组织的延伸,视网膜和大脑同源,而又与外界直接相连。人的感觉信息80%来自于眼视觉。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视力复健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应减少眼睛的使用时间,如果出现过度用眼的情况,可以适当的凝视远方绿色植物,或入睡前使用热毛巾热敷眼球部位,可帮助缓解眼疲劳。如果出现视力异常等,需要及时的眼球生理检查,视力检测与屈光检测,根据检查数据对应视力复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