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递和大脑视觉形成过程:
当从景象或物体上反射的光量子达到眼睛的视锥细胞时,视网膜便会发出神经冲动信号,通过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传递到位于大脑后部的视觉皮质中枢17区。视觉信息在该区的局部群集得到进一步的处理,分出颜色、动作、形状和深度等简单特征。之后,具有这些特征的信息被继续传递下去,粗分送到颞叶和顶叶等比较远的区域。以颜色信息为例,先传递到V4区,再从那里到达位于颜色中心区的更高一层,包括TOP (即颞叶、顶叶和枕骨脑叶三者的汇合处)的皮质区域,在此完成更复杂的颜色处理,形成视觉及视觉生理反馈,并产生和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感觉和联想等。(这就是视觉统合大脑神经的高级运动)
视觉是如何看见物体信息的?
一、信息必须传递到皮层视区:
1) 视觉看不见物体,因为物体所在的位置与大脑中视觉发生的位置之间,有一段空间距离。视觉看见的是物体的信息,是信息从物体的位置传递到视觉发生的位置。
2)”看 见”是视觉系统发生作用最终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结果。要发生"看见”,物体的信息必须传递到大脑皮层特定的视觉发生区。任何传递不到位的信息,视觉都是无法"看见”的。
3)正常状态下,什么样的信息传递到皮层视区,视觉就能"看见”什么样的信息。视觉能看见的是外界环境中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亮暗、动静、远近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从物体开始向眼传递,并最终传递到皮层视区的。
4)视觉信息不是皮层视区自产的,而是从物体那里传递来的;那么物体那里以及传递过程中,就应该存在这些信息。
5)大小、形状、颜色、动静是物体本身的信息,亮暗是自然光作用于物体形成的信息,远近是信息传递中形成的信息。
6)从物体到皮层视区,信息传递由两种不同的载体,光信号与电信号分段完成。光电信号同属电磁波,信息在信号中是以物理性质的方式存在的:光电的强度(亮暗)、衰减(远近)、频率(颜色)、相位(形状)等.
因此,视觉要看见物体信息,物体信息必须传递到皮层视区。
二、视觉“看见”信息最简单的方式:
1)视觉要"看见”信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皮层视区将接收到的信息,由大脑皮层视区自身的生理活动”再现出来”,即搞出一个“原来信息的复制品”。至于这个"复制品”能再现原来的信息到什么程度,是由皮层视区的功能决定的。
2)这个信息“复制品”,不可能是以图像方式的显示,它应该是神经电信号在大脑皮层中的电磁振荡。电磁波信号的振荡,是在大脑皮层中发生的,是大脑功能的正常活动,因此视觉功能"看见”即感知到自身生理活动的变化,就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结果。
3)也就是说,在大脑皮层中信息”再现出来"与"看见”是一回事。再现不出来也就看不见。
5)大脑皮层是通过本身的功能活动”再现出信息”的,即”再现信息”就是这些生理活动本身。
综上所述:
大量实验表明,人类要看到或意识到物体,需要物体信息至少在视觉皮层V1中被接受到。假设V1受到损伤,就可能会产生盲视现象。这时还能感知到物体是因为皮层下通路还存在,皮层下通路是从视网膜直达上丘然后再到高级皮层的一条短路径。
总结:
眼外物象是具备一定的光照度反射眼内视网膜成像的“光合作用”,发生光电转化成电信号,是神经冲动电信号在大脑皮层中的电磁振荡。大脑高级运动经胼胝体纤维束联络左、右脑半球对应脑区的部位整理,同时协调左、右半球个体脑区特殊功能的整合,推动大脑意识、思维、判断、辨识记忆的概念运动,不断地解决人们思想问题。就视觉而言“是大脑皮层中信息(再现出来)眼外物象的复制”。
因此,生理视力复健就是“眼外源头输入”,是自然科学与基因应用科学改善视觉的创新发展,更是视觉激活大脑开发大脑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