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人眼轴比较长,根据光学成像原理,波长较长的光波更容易在视网膜成像 因此近视者更容易看见红外线?
从理论上讲是正确的,对于近视眼的人来说,红外线更容易在其视网膜上成像,但是人眼是感知不到红外线的,因为人眼视网膜所能感受的波长范围为390--760nm,而红光的波长在这个范围之外!
首先,人眼是看不见红外线的!红外线是指可见光以外波段的光线,简单的说就不属于可见光 。
其次,理论上讲,一道红光和一道绿光应该会在视网膜一后一前形成2个像(视网膜周边视杆细胞对绿色敏感,视网膜中心凹视锥细胞对红光敏感。),所以验光时就用这个原理来检测眼睛的度数是否合适,红色比绿色清楚说明度数没加够。然而,自然界大多都是白光,因此这个基本上不用考虑的问题
太阳照射眼睛会对眼睛造成什么伤害?
户外活动之所以能预防近视,重点就在于户外的太阳光线(反射)。
这可能让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为,让太阳直接照射眼睛,眼睛直视太阳。
而若是你直视太阳,让太阳直接照射眼睛,无论是不是近视都会瞎掉的,也不会有预防近视,保护眼睛的效果。
因此眼睛不能直视阳光,凡是有照射性光源的对眼睛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温馨提示:
户外沐浴太阳光,太阳光线的“反射”适当刺激可以辅助孩子的眼球正常发育,还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眼内的多巴胺分泌增多,有明显减缓眼轴增长,预防近视度数增加的作用。
但户外活动,接收太阳光线的安全方式,并不是直视太阳,最好应该是到树荫下,树荫下的太阳光线强度在5556-7876勒克斯之间,这种强度对促进多巴胺分泌是足够的。呆在树荫下接收太阳光线是最安全的,强紫外线也会在树叶阻挡反射后减弱不伤眼,你还能增加远望这一护眼活动,缓解睫状肌的疲劳。(而现在的近视防控哺光仪器,大多都是筒式照射眼睛原理,违背太阳可见光‘基因进化’眼睛反射原理,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夏天太阳往往比较大,这时候你中午出去晒会一般都会感到热得要命。这种热现象正说明了此时的太阳,红光和红外线的能量非常高。红光和红外线的波长相对长,频率相对低,能量不够。因此它们能穿透原子和分子的间隙中,而不能穿透到原子、分子的内部。而它们在穿透原子和分子的间隙过程中,会使原子和分子的振动加快、间距拉大,增加热运动能量,产生热效应。所以你直接去晒太阳的时候,红光和红外线也非常高的。
红光能量过高,一方面会造成视网膜和黄斑被灼伤的“日光性视网膜炎”,视网膜黄斑是视网膜当中最敏感的部位,光线聚焦于此处,形成清晰的物象。一旦长时间直视太阳,造成视网膜和黄斑灼伤,将没有任何办法恢复正常。
另外有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长时间照射高能量的红光,会促进眼轴加速增长,近视度数加深。
文献记载:
例如庄康利用不同波长的闪烁光(800Lux)诱导出幼年豚鼠的近视,屈光度数从-5.00D~-10.00D不等,并伴有眼轴增长、眼球重量增加等改变,不同波长的单色闪烁光对近视形成的影响是:红色(750nm)>黄色(550nm)>绿色(480nm)。
Long等最近报道长波长单色光下(760nm)饲养的新生豚鼠可诱导出明显近视,并观察到玻璃体腔的显著延长。另外(陈冬红)也发现红光饲养下的豚鼠较易诱导近视。
红光长时间照射会导致近视,这可能是因为红光的波长较长,在晶状体光线会聚作用下,所形成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这种远视离焦现象形成的影像模糊。
而“模糊”的成像信号传到视网膜,进而调节脉络膜和巩膜的生长,促进眼轴加速增长,以缩短网膜与焦点的距离,看清红光,因此才导致了近视。
所以大家到户外活动的时候,千万不要直视太阳,或者长时间晒太阳,这是不能预防近视的,反而会促进近视发生及发展。还会烧伤视网膜和黄斑,对眼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总结:
眼睛是太阳可见光的杰作。太阳可见光人眼可视范围“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而自然界大多都是白光,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它说明白光就是由这七种色光复合而成的。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因此人类眼睛的进化是适应了太阳可见光适应了五彩缤纷的自然界。
生理视力复健科学:
根据人眼对可见光的反射(不是照射)。视觉输入依据人眼可见电磁波“380-780nm”的范围光波,设计多色光混合(光动力)彩虹-激活视网膜细胞活泼,光电转化电信号神经冲动,激活大脑神经,改善大脑区域功能优化脑内视力。
因此“多色光”要强于“单色光”的视觉复健输入是没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