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色的分类和属性
分类:非彩色和彩色。
属性:色调:是颜色彼此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
明度:颜色的明暗之别。
2、对比敏感度曲线P75。
3、青光眼视野缺损
(1)局限性缺损:旁中央暗点、鼻侧阶梯、颞侧楔形压陷、弓形暗点和环形暗点
(2)晚期视野:管状视野和颞侧视岛
(3)青光眼弥散性视野压陷或普遍明暗度下降
(4)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分期与发展:早期为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颞侧楔形压陷
中期为弓形暗点、环形暗点、鼻测象限性缺损
晚期残留中心管状视野、颞侧视岛。
4、.a波、b波
A波主要与光感受器有关
B波是起源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
5、视路的中枢部分主要是由外侧膝状体和视皮层神经元构成,成像视觉功能的中枢机制将主要由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和视皮层神经元来完成。
6、外膝体在灵长类可分为6层,1.2层位于深层,细胞体积大,称大细胞层,3-6层细胞体积小,称小细胞层。
7、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特征选择性
1.方位/方向选择性 2.空间频率选择性 3.速度选择性 4.双眼视差选择性 5.颜色选择性
8、初级视皮层的功能柱
1.方位柱 2.眼优势柱 3.空间频率柱 4.颜色柱
9、视网膜神经上皮的6种神经元,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双极细胞、感光细胞、Muller细胞。
10、双眼视功能三级:同时视、融合、立体视
11、弱视: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的年龄视力,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
分类: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弱势可单侧或双侧,单侧较双侧更为严重
12、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心凹以外,以20°视网膜出最密集。视锥细胞在黄斑部最密集,10°范围外急剧下降,此后分布趋于平缓。黄斑中心凹处,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
中心凹有最高的视锐度和色觉,而对弱光的视敏度较差;相反,视网膜周边部则能感受弱光的刺激,敏感度较高,但无色觉且视锐度较差。
13、视角,表示从物体的两端点各引直线到眼节点的夹角。
14、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屈光状态、瞳孔大小、屈光间质、照明光强度、受检的视网膜部位、目标运动和眼的运动、年龄。
15、正常视野,上方56°,下方74°,鼻侧65°,颞侧91°。
正常视野敏感度以中心固视点最高,随偏心度增加而光敏度逐渐下降。
16、生理盲点,视乳头在视野颞侧旁中心区形成一个恒定的绝对暗点。
其中心距固视点颞侧15.5°,水平经线下1.5°
17、常用视野计,正切视野屏、弧形视野计、goldmann视野计、amsler方格、自动视野计
18、视野检查法,对比视野检查法、动态及静态视野检查法
19、视野缺损的常见形式。
(1)暗点:中央暗点、哑铃状暗点、鼻侧阶梯、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环形暗点
(2)局限性缺损,颞侧扇形缺损、象限性缺损、偏盲性视野缺损视
(3)视野向心性收缩和管状视野
(4)普遍敏感度下降
(5)生理盲点扩大
20、视路常见疾病视野改变
(1)视神经疾病。
中心暗点,视神经炎,尤其是视乳头炎,除了中心暗点等还可出现周边视野的向心性缩小,晚期视神经萎缩呈现管状视野。
鼻侧阶梯、弓形暗点和偏盲,而颞侧楔形缺损、近中心暗点和旁中心暗点也常见于视盘来源的视野缺损。如视盘小凹和视盘玻璃膜疣。
视神经前段缺血性疾病,视野改变是与生理盲点相连的累及一个象限或一半视野范围的扇形或弧形视野缺损,多见于下方视野缺损。由于视野缺损绕过注视区,故无中心暗点或偶见。
早期视神经水肿仅产生生理盲点的扩大,如有髓神经纤维。
严重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可累及视神经而产生视野缺损,主要发生在鼻侧视野。
(2)视交叉损害,最常见的视野缺损象限的发展顺序一般为颞上-颞下-鼻下-鼻上
(3)视交叉后的病变
21、视网膜电图(ERG)是指视网膜受全视野闪光刺激时,从角膜上记录到的视网膜的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的点反应总和,代表了从光感受器到无长突细胞的视网膜各层细胞的电活动。
22、正常视网膜电图
暗视视网膜电图包括视杆细胞反应和最大混合反应。
明视视网膜电图包括闪光视锥细胞反应和30Hz闪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