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不足的视觉训练阶段性目标---具体训练流程如下:
1.阶段一 由于视觉训练需要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所以在第一阶段,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对训练的成功至关重要。沟通的内容可句括视觉训练的必要性、视觉训练的目标等。
在第一阶段,要让训练者意识到视觉训练过程中不同的反馈现象。如果患者能很好地理解9种反馈信息,比如定位、视差、复视等,训练将会进步更快。
弟一阶段而要元成的目标:
(1)在5cm至6m的距离,能够完成自主集合和发散。训练项目包括线珠训练(Brock string)、无珠训练(bugon string)、三点卡(red/green barrel card)。
(2)增进正融像性聚散功能,将正融像范围增加至30。训练项目包括可变红绿矢量图(variable tranaglyph)、可变偏振矢量图(variable vectograms)、可变镜面立体镜( variable prismatic stereoscope)
(3)增加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使用翻转拍+2.00D/-2.00D,阅读距离为40cm,视标大小对应的视力为0.7(20/30),完成12周/分钟。如果调节功能是正常的,则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来训练调节功能。训练项目包括球镜排序(lens sorting)、跳跃球镜训练( loose lens rock )、Hart 表(Hart chart procedures)。
2.阶段二在第一阶段已经完成了改善平滑性正融像性聚散功能,在第二阶段,就要着重强调增进跳跃性融像性聚散力。改变聚散需求的方法有以下六种:
(1)从注视视标卡变化为注视其他目标。(2)遮盖和去遮盖一只眼睛。(3)块状棱镜或反转棱镜。(4)反转透镜。
(5)两个不同的矢量图放置在布鲁士架上(dual Polachrome illuminated trainer)。(6)偏振或红/绿反转拍。
在第一阶段,并不强调训练的速度。然而,在第二阶段,我们应该强调融合训练的速度和正确率。并且,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通过训练来增加负融像性聚散功能。
第二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
(1)使用裂隙尺(aperture rule)的12号集合训练卡片和6号发散训练卡片,保持视标清晰、融合。
(2)偏心环卡(eccentric circle)和自由空间融合卡(free space fusion card),使用交叉融合两卡分离到12cm;使用非交叉融合两卡分离到6cm,保持视标清晰、融合。
3.阶段三在第一阶段和第二段,患者都是分开训练集合或发散功能。在第三阶段,需要训练患者在集合需求和发散需求之间转换。
第三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
(1)完成集合到发散的转换。在25BO/15BI跳跃变化时保持融合,完成次数为10周/分钟。训练项目包括偏振翻转拍协同偏振矢量图训练(vectogramswith polaroid flippers)、红绿翻转拍协同红绿矢量图训练(Tranaglyphwith red/green flippers)。也可以使用偏心环卡和自由空间融合卡,从集合运动转换到发散运动,强调每分钟完成的次数
(2)将聚散运动与眼球转动、扫视运动相结合。训练项目包括线珠旋转训练(Brock string with rotation)、旋转或横向运动的偏心环卡和自由空间融合卡,也可以采用旋转运动的电脑程序训练。
视觉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患者的症状,使患者的双眼视和调节检查结果接近正常值。在训练中期和训练结束时,我们都需要进行重新评估。第一次重新评估的时间可以安排在患者开始训练跳跃性聚散的时候,比如裂隙尺。所有的双眼视和调节功能检查结果都需要与训练前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4.家庭训练的维持当患者达到了停止训练的标准以后,还应进行家庭训练,并定期监测以防止回退。具体训练流程如下:
(1)在医院训练结束后的前3个月,患者可以进行软件训练、偏心环卡和自由空间融合卡训练,每周训练3次,每次10~15分钟。3个月训练结束时重新评估患者的双眼视和调节功能。
(2)如果重新评估的结果正常。患者无眼部不适症状,家庭训练的次数可适当减少在接下来的6个月,患者继续进行上述训练,每周训练1次,每次5~10分钟。6个月训练结束时重新评估患者的双眼视和调节功能。
(3)如果重新评估的结果正常,患者无眼部不适症状,患者可在每个月的第一天进行上述训练。如果患者能够很好地完成训练任务,这个月则不需要再进行家庭训练。如果患者不能完成预期的训练任务,感觉有回退的现象,则继续进行上述训练,并进行每年常规复诊。
(四)手术
由于屈光矫正、棱镜、视觉训练对集合不足的治疗非常有效,因而手术是没有必要的
眼球生理复健科学:根据上述多类训练方法,设计出视觉复健四大体系(视神经激活复健、视网膜脉冲复健、视功能多维复健、眼球生理动态复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