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运动检查的临床应用:
支配眼球运动的通路中任何一处(异常)都可以通过眼球运动的波形表现出来。由此区分出是哪一类眼球运动的障碍或是哪一条通路上的障碍(异常),从而判断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范围。额叶的第八区附近为额眼区,支配头及眼的意志性同向运动。一侧受损时表现出头眼向同侧注视,即向对侧的扫视麻痹。如果双侧额眼区同时受累则产生同向运动麻痹。当患者额眼区受累的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则同时出现扫视运动麻痹和平稳跟踪运动麻痹及凝视障碍。枕叶的第十八区为枕眼区,它是眼球平稳跟踪运动的启动部位。当一侧受损时发生单侧水平追随运动麻痹,即障碍(异常)同侧的平稳跟踪运动功能丧失平衡性,视动性眼震表现为齿轮样追随。当双侧同时受累时各方向的追随运动速度降低。一侧急性小脑半球(障碍或异常)可引起向受损侧的凝视麻痹。内侧纵束部分损害时可察觉不到内收麻痹,但有水平凝视诱发的眼震。表现为向受损对侧凝视时,外展眼震的波幅大、内收眼震的波幅小。这种分离性眼震是内侧纵束损害的特征之一。眼外肌受累时引起该肌麻痹而发生斜视、复视以及代偿性头位的变化,扫视运动速度的峰值及运动范围减少。
许多神经(受损)-肌肉(麻痹)都可以通过眼球运动检查表现出来。例如震颤麻痹是黑质神经元(异常),主要症状是肌强直、运动不能和运动过缓。眼球运动检查可发现扫视运动幅度减小,潜伏期延长。这是由于黑质(异常)引起黑质-上丘通路异常导致眼球运动不协调。眼部表现包括复视、视蒙、眼肌麻痹。眼震及视神经(受损)可以是首发症状。眼球运动表现为扫视运动潜伏期延长、运动范围异常、峰速的下降及持续时间的延长,尤其是内收运动时。这是由于障碍异常及内侧纵束引起双侧核间眼外肌麻痹及运动失调。给予(视力复健训练)后异常眼球运动会不同程度地改善。因此眼球运动检查可以协助分析症状发因针对训练及疗效监测。
眼外肌麻痹(如散瞳)可有麻痹肌扫视运动落后于视标、潜伏期延长和平稳跟踪增益的下降给予一定疗程的眼球运动训练时,根据Hering’s定律,起自中枢神经系统使眼球运动的神经冲动同时和等量地到达双眼,不断地刺激麻痹肌,可以协同刺激复健激活神经促进眼外肌麻痹的恢复。
综上所述:
眼球运动作为神经眼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眼科、耳科、神经科以及遗传学、免疫学、航天医学等各领域的交叉科学知识。近三四十年来,神经眼科的发展十分迅速,对眼球运动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人们不再孤立的研究眼球,而是从各种不同学科的角度观察眼球运动,探索它和视觉、小脑、平衡觉的关系,研究各种眼科问题乃至全身异常症状对眼球运动的影响,从整体上把握症状的特点,为临床的诊断分析和复健训练服务。对眼球运动的形成机制、各神经支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因素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对人类的健康及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视觉输入传导上行神经纤维辐射相关的各个脑区,分工处理加工提取必要的信息汇集到大脑整合分析,判读、记忆库存,这是高级的思维运动,不断的解决人们思想问题。上行神经只解决了脑内意识问题,还要通过大脑统合精准的决策,通过视觉反馈,支配下行神经输出支配躯体的实践运动来满足大脑的需求”。
这就是“视觉统合五官科神经科学”,也是学习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待续……只讲实践理论知识,不讲训练方法。如有需要者请咨询1866124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