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皮层-中央处理器 :
在神经系统这部“巅峰之作”中,大脑皮层的形成可称为“画龙点睛之笔”。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才开始出现的皮层结构,在学习记忆、语言思考以及知觉意识等高级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越是高等的生物,其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则越是发达。
通常所说的视皮层主要包括初级视皮层(又称作纹状皮层或视觉第一区域,即V1)和纹外皮层(例如视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区域等,即 V2、V3、V4、V5)。实际上,根据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现在已经知道的猴皮层上至少有35个区域与视觉功能有关。视皮层和其他皮层区域一样,根据组织染色的结果以及神经元的种类与连接方式等,通常分为6层,有些层次的细胞接收皮层下区域或者其他皮层的输入,有些层次的细胞则负责向皮层下或者其他皮层输出信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外侧膝状体至初级视皮层各层的投射关系、初级视皮层内部的投射关系及初级视皮层向外侧膝状体、上丘及其他皮层区域的投射关系 。
初级视皮层接收来自外侧膝状体的信息,然后通过 V2 和 V3 传递给 V4、V5(即 MT 区)以及更高的脑区。“有一种模型认为,整个的皮层信息处理过程由两条并行的通路完成:V1、V2、V4 等组成的腹侧通路主要处理物体形状、颜色等信息(称为内容通路);V1、V2、V5 等组成的背侧通路主要负责空间物体位置与运动等信息的感知(称为空间通路)”。当然,还有其他的模型同样来阐述视觉皮层的工作机制,它们各自都有一定的优缺点。
(文献记载)Hubel 和 Wiesel 根据对视觉刺激的反应特征,在视皮层发现了多种神经元,分别叫做简单细胞、复杂细胞以及超复杂细胞。他们后续的研究以及后来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实验对这些不同细胞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们的另外一项重要发现则是在视皮层中证实了之前由 VernonMountcastle (1918--2015)根据其在躯体感觉皮层的研究提出的皮层功能柱的结构。他们的发现可以简单描述为许多具有相同特性的皮层细胞,在视皮层内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空间上排列起来,这种按功能排列的皮层结构,即皮层的功能构筑,沿着皮层的不同层次呈现柱状分布,例如方向柱、方位柱、眼优势柱、空间频率柱以及颜色柱等。这一结构的形成对于皮层内感觉信息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思考分析-关于视觉系统的介绍基本就结束了。那么让我们回到最原始的问题:
我们到底是如何看到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上面的介绍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其中的过程,但是对于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却并没有涉及。视网膜进行光电转换,那么为什么就获得了外界的图像信息了呢?其实,光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亮度和波长,亮度代表黑白,波长则决定了颜色。所以外界物体不同位置反射的光投射到视网膜上不同的细胞上时,每个细胞获得的信息是相应的光强变化和波长,而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视网膜上所有的光感受器所获得的信息就构成了视野中的明暗和颜色。至于故事的结尾,视皮层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整合后如何形成视知觉,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目前为止还比较初步,暂时可能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们目前对于视觉系统、神经系统、生物系统的认识与曾经相比已经获得巨大的飞跃,但是还远不足以回答所有的问题,甚至于若要把我们已经了解的内容说是“冰山一角”也并不知道这样讲是否算作言过其实。但是,这也正是所有这一切的魅力所在,小至分子细胞,大至自然宇宙,好奇心通过科学的力量不断地获得满足,而这个过程又为我们不断地带来愉悦。
生理视力复健科学:
1、视网膜-视觉第一站:(对眼外物象真实反应,光电转化生物电视觉信息的加工整理);
2、 外侧膝体-(视觉)信息中转站 :(外侧膝状体接收视网膜的初级视觉信息,分层扫描整合视觉信息分类投射大脑各个区域);
3、视皮层-中央处理器 :(视皮层接收外侧膝状体分类投射的信息,对应反应视网膜的真实成像,客观感知眼外物象真实的认知。这就是脑内视力与眼外物象识别认知的统一)。
这是视觉系统神经传导三个重要的视觉中枢,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要经过数亿神经元与细胞参与整合才能完成。视觉形成不单一的脑内视力(形而上的输入整理与形而下的输出支配),还有诸多感知,比如颜色、物体位置、运动追踪、数量识别等……记忆库存、思维意识、视听应答、判断分析等高级的思想运动,都与视觉反应有着密切联系。
大脑🧠整体如同充电的光源,任何(上上下下)信息神经感知都足以点亮大脑,激活大脑神经兴奋。这就是“视觉统合五官科神经科学”原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人实践研究20多年,为的是提升视力复健有效的方法,为视力患者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