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导通路-视网膜向丘脑、下丘脑和脑干的投射(神经解剖学):
文献记载神经系统解剖学按照神经系统概述、局部神经科学和系统神经科学的顺序进行了分类编排,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地了解复杂的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系统功能。
扩充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同时添加了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在信号传递、转录因子、干细胞、诱发电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功能等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新突破,进一步阐释了神经系统在正常和病理状况下的特点。
附加显微图像、放射影像学和组织切片染色图,为学习神经科学提供了全面的视觉辅助从睡眠障碍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从癫痫的生物学基础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新增的“临床意义”板块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在神经科学中的结合。
分析思考:
视网膜向丘脑、下丘脑和脑干的投射---视网膜投射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终止于数个区域,包括外侧膝状体/核、上丘上部、前顶盖、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和副视束核……
★外侧膝状体调控意识性视觉信息经视网膜-膝状体-距状沟(17区)通路的传入……
★视觉的第二条通路是上丘经丘脑枕至视觉联合皮质区(18和19区),提供定位信息来协调眼球运动和运动视觉刺激……
★上丘深层的神经元同时提供对侧下行的纤维联系(顶盖脊髓束)至颈部下运动神经元,介导头和颈部运动的视觉反射;该下行系统终止于脑干网状结构……
★上丘从视觉皮质接受传入信息,顶盖前区介导瞳孔对光反射……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整合光通量,调节生物节律和昼夜周期……
★下视束副核可能参与调节脑干的追觉追踪反应,可能与T1、T2(调节颈上神经节)内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有联系……
总结:
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相当于其他感觉系统的次级感觉神经细胞,例如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轴突走行于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并终止于上丘、丘脑的外侧膝状体核、前顶盖、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和脑干一些部位,但是这些传导都需要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的投射。
临床分析:
★如果视神经受到损害(如多发性硬化、青光眼、炎症性疾病、创伤、血管病变导致),会在特定区域(盲区)或在同侧整只眼(单眼失明)发生视觉丧失。
★视交叉受损常见于垂体瘤,肿瘤生长侵犯了视交叉的神经纤维,导致外侧视野缺失(双颞侧偏盲),常见方向为自上至下(就像拉下墨镜)。
★如果视束受到损,来自同侧颞侧半视网膜和对侧鼻侧半视网膜的轴突中断,产生一种对侧视野缺失(同向性对侧偏盲)。
综上所述:
视网膜光合作用转化为电信号冲动向颅内投射(除嗅觉外),基本辐射诸多脑区覆盖大脑。
这里简单介绍视网膜电信号投射(上丘系统),上丘接受来自视网膜的视觉输入和来自下丘、脊髓、小脑、直肠前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黑质的其他感觉输入,上丘的功能不仅涉及眼球运动的方向,此外,听觉和体感...可见视网膜对大脑的作用功能如此庞大。
生理视力复健:
视觉源头输入(病理除外)激活大脑神经。如果属于生理性视神经受损,通过生理复健修复受损神经,激活区域障碍,改善各个脑区的协调功能,完善视觉优化脑内视力,改善眼球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