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功能之形觉
辨别物体轮廓的功能称之为形觉。物体通过眼球的屈光媒质在视网膜上形成倒像。物体上的每一个“点”称之为“像素”,聚焦在视网膜的相应部位上,引起感光细胞的兴奋。对正视眼来说,5m外物体上的每一个“点”,都在视网膜上结像为一个“点”;若物体上的 2个点结像在视网膜上正好落在相隔着一个感光细胞的两个细胞上,它们的兴奋经过视觉通道传递至脑皮质,则可被识别为两“点”;若2个点落在没有间隔的相邻的两个感光细胞上,则不能被分辨为两“点”,而认作稍长一些的“点”(或呈一短线)。依赖上述原理,眼才能辨别物体轮廓而具有形觉的功能。(视网膜成像若出现两点一前一后,这就是散光,散光严重者影响视觉发生弱视,没有行觉功能)
★形觉的定量标准称为视敏度,即对细小物体的识别能力。
视网膜后极部相当于眼球视轴处,视锥细胞分布得最为密集,称为黄斑部中心凹,视敏度最高,该处的视力称为中心视力,但其范围极小,仅占***。周边部的视网膜锥体细胞分布较为稀疏,视敏度相对较低,称为周围视力。当眼球固视正前方时,其能感受到形觉的范围,则称为视野。
根据受检者主觉上的感受以测定黄斑区视敏度的方法,称为视力检查,一般用视力表进行(见视功能检查)。
除了视力表以外,还有一些方法可用来检查形觉功能:
(1)干涉条纹视力,当屈光媒质透明度改变(如患有白内障、角膜混浊时),光线不能正常透过媒质、或不能成像时,可利用氦氖激光(或光栅)产生的相干光,从部分透明的媒质照入眼内,在视网膜上形成干涉条纹,此条纹不受屈光媒质成像质量的影响,条纹的宽度和排列方向可用光学机械装置加以调节。若受试者的视网膜功能正常,则可辨别出条纹排列方向,根据能分辨出的最窄条纹,可估算出视网膜的形觉功能。此法常用于预测白内障、角膜移植术手术后的视力恢复效果。
(2)对比敏感度测定,用黑白分明的视标测定视力尚不能全面精确地反映形觉功能。日常生活中,当光线明亮、物体与背景的对比明显时,物体显得清晰;而在光线暗淡、对比不鲜明时,对同样大小的物体的分辨能力就会降低,说明形觉功能不单是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所决定,而与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也有关系。研究表明,由于光的衍射作用,一“点”经屈光媒质在视网膜上成像时,并不是绝对清晰的一“点”,在截面上其能量呈常态(高斯)曲线分布,视网膜上不是简单的个别的感光细胞受光刺激而发生的结果。应用微电极技术进行视网膜电生理研究表明,视觉是包括受光刺激的感光细胞、其周围的感光细胞的兴奋状态,以及视网膜的水平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整个视路乃至视中枢的功能在内的综合结果。分辨物体的能力与物体的亮度和背景间的反差,也即对比度,有密切关系。
对比敏感度测定时应用呈正弦曲线分布的光栅条纹作为测试目标,其条纹不是截然分明的黑和白,而是呈正弦曲线,从黑渐减淡为白,再由白渐增浓为黑,而其对比度可分档调节。在白纸上印刷一系列不同空间频率(粗细)、不同对比度的条纹,让被检者辨认,较为简单方便,可在临床上应用。记录时以空间频率为X轴,对比度的对数值为Y轴,将被测者能辨清的逐个空间频率条纹的最低对比度,点在坐标上,连接这些点即得一条曲线,在正常眼呈一条凸面向上的曲线,其顶峰相当于3周/度处。
对比敏感度测定可更敏感地测出形觉障碍,若黄斑区的锥体细胞有 1/3已无功能时用视力表检测视力可仍“正常”,但在对比敏感度检查时曲线有下降。不同的频率区出现的对比敏感度降低可反映出不同部位的视器官损害,如黄斑疾病时,对高空间频率光栅的识别力降低;多发性硬化症病人,对中等空间频率光栅的识别力下降乃至丧失。此法可作为诊断参考,并可用于对弱视的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
影响行觉功能大多都是高度散光者。即使高度散光者具备1.0视力,同样没有距离感、方位感、轮廓感、形态感等……的行觉功能,辨别困难易视疲劳。散光性弱视,大多都是先天的,出生就有的角膜散光,这就是角膜散光引起的先天性弱视。
总结:
角膜散光超过+-2.00DC,就会影响“眼睛与大脑”图像分辨行觉功能的记忆,即使有1.0视力也没有5米以外的视觉分辨能力,所看到的物体严重变形,横向压缩没有轮廓感。
也就是“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部分(人类的视觉皮层包括初级视皮层与高级视觉皮层对视觉图像的分辨记忆建构没完善)”。更是“背侧流通路(空间通路)参与处理物体的空间位置信息以及相关的运动控制;与腹侧流通路(内容通路)参与物体识别,例如面孔识别等……”长期记忆的形态识别建构没有完善。因此,我们就设计发明了7天复健训练矫除散光方法,从新建构眼睛与大脑的视觉图像的分辨记忆功能,消除散光变形感,从新建构正常的行觉功能,完善视觉功能,达到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