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常的周边融合功能(眼科):
恒定性外斜视训练的两个方法:一为运动刺激:正位时双眼共同注视目标;二为融像刺激:眼位偏斜时获得正常的感觉融像。训练初期强调运动功能训练,主旨在于提高自主性集合功能,目前这一阶段重点在于提高感觉融像功能(眼科也强调视功能训练)。
1.眼球正位时的主动训练: 恒定或间歇性外斜视在正位时可尝试进行双眼视训练在训练的初始阶段尽量选择卡片类视野开阔的训练方式,比如:粗略集合、生理性复视、矢量图、立体视程序等,而尽量少选用双眼分离性的设备,如综合验光仪、Brewster 立体镜,同视机等。
2.自主性集合训练: 只要是外斜,不管频率和幅度,都应该教会患者运用自发性集合,这样通过运动控制能迅速纠正偏离的眼位。通过反复的集合近点训练,外斜视患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来使用集合功能。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通过1~2个阶段的集合训练就能有意识的控制眼位,恒定性外斜视患者通常需要通过每日训练,持续 4 周的时间达到此目的,此训练阶段可联合运用负透镜过矫的方法。当患者形成自主性集合后,外斜视患者双眼可同时注视目标,并维持双眼单视,而当眼球出现外斜时意识到复视的存在,从而刺激融像性集合的产生。
3.复视意识: 对于有抑制和异常视网膜对应的患者是不会产生复视的,但当眼球保持正位时,可消除抑制或形成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在自主性集合的训练过程中,最初患者(尤其是儿童)会出现主观不适的眼部症状,但随着训练的进展,这些不适症状可逐渐消失。对于眼外偏斜时无复视现象的患者,可启用破裂-恢复、brock 线珠训练程序,刺激生理性复视的产生。
4.异常视网膜对应: 异常视网膜对应的患者在自主性集合训练这一过程和正常视网膜对应的患者差异不大,主要是阻止物象向斜视患者视网膜异常对应点投影和对其产生刺激,一般是采用矢量图或同视机联合黄斑区视标的训练方法。而对于能回复到正位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即使有异常视网膜对应,对双眼视治疗的预后也影响较小。最后是消除异常视网膜对应,提高周边感觉运动性融合,立体视训练。
5.周边感觉运动融合 训练周边感觉运动性融合的方法主要是交叉融像训练,如 open-space 卡片,裂隙尺等
6. 聚散能力: 聚散能力包括集合和分开训练,经过前面阶段的训练之后,外斜视患者可能会拥有很好的集合能力,但是集合的效率和灵活性欠佳。比如:患者可以通过平滑聚散实验,但是对于非连续性的、跳跃性的集合、分开需求却不能快速满足。
综上所述:上述的实践理论为我们以后服务创新,技术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视力复健科学:(针对方法:牵拉训练、内聚训练、视网膜对应训练、眼球转动训练、提高调节建构集合融像功能训练)。